1.细菌感染
由于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系统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所导致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这些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抗生素是主要治疗方法,如青霉素G、头孢曲松钠等。
2.病毒感染
由病毒进入血液后大量复制,产生毒素和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导致机体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抗病毒药物可用于特定类型的病毒感染,例如利巴韦林颗粒、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等。
3.先天免疫缺陷
由于遗传因素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功能障碍,易受各种病原体入侵而发生感染,其中包括败血症。免疫调节治疗可作为改善免疫状态的方法之一,如胸腺肽注射液、脾氨肽口服溶液等。
4.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会导致机体免疫应答受到抑制,无法有效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从而增加感染风险。减少免疫抑制剂剂量或停药可能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一种方法,但需谨慎评估风险与收益。
5.新生儿皮肤黏膜破损感染
当患儿皮肤黏膜破损处被细菌污染时,可能导致局部继发性细菌感染,进一步扩散至血液循环中形成败血症。轻柔清洁受损区域并适当使用抗菌药膏有助于预防感染,如碘伏、莫匹罗星软膏等。
家长需要密切监测孩子的病情变化,定期带孩子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以及医生建议的相关检查,以早期发现并处理败血症。同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已知过敏源,以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