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遗传易感性
由于家族中存在易出现晕针的情况,导致机体对疼痛刺激的敏感度降低,从而不会出现哭泣的现象。对于遗传易感性的患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减轻晕针的症状。
2.睡眠状态
睡眠状态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低,此时进行抽血操作时,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冲动较少,因此也不会引起明显的不适和疼痛反应。针对睡眠状态下的抽血,可以使用轻柔的动作和技术来减少婴儿的不适感,如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使用较小的采血管等。
3.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通过阻断感觉神经传导路径,使抽血部位暂时失去痛觉,从而达到无痛的目的。临床上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在抽血前按医嘱涂抹于皮肤表面即可。
4.血液凝固异常
血液凝固异常可能导致抽血时出血量增加,但不影响疼痛感知,所以不会引起哭闹。若确诊为血液凝固异常,可遵照医生的意见使用维生素K注射液、醋酸去氨加压素注射液等药物进行处理。
5.皮试后反应
皮试后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产生轻微瘙痒或刺痛感,这些不适通常会在几分钟内自行缓解,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皮试结果为阳性,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膏进行止痒处理,例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复方醋酸乳膏等。
建议密切观察患儿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必要时可通过超声心动图、颅脑磁共振成像等相关检查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以及大脑发育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