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胆红素代谢异常
由于胆红素代谢过程中出现障碍,导致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超过肝脏摄取和结合能力时,在皮肤、黏膜和巩膜上可出现黄染。轻度无需特殊处理,重度需光疗或换血疗法。
2.母乳喂养
母乳中含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能将结合型胆红素水解为游离型胆红素,使肠道中的胆红素含量增加,被小肠粘膜吸收后经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再次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不显性失水,因此大便颜色偏黄。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停止母乳喂养即可缓解。
3.新生儿溶血病
当母亲与胎儿之间存在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时,会导致胎儿红细胞过早破坏,释放大量胆红素,超过了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能力,进而引起胆红素水平升高。此时会出现贫血、水肿等症状。可以遵医嘱使用白蛋白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进行改善。
4.感染性疾患
感染性疾患如细菌性败血症等,会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从而导致胆红素的产生增多;同时,感染还会刺激巨噬细胞加速分解红细胞,进一步增加胆红素的来源。针对不同类型的感染,需要采用相应的抗微生物药物进行治疗,例如金葡菌引起的败血症可选用苯唑西林钠进行治疗。
新生儿黄疸期间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和进食情况,必要时带孩子到医院做血常规、血生化以及超声波检查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监测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