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脉炎
由于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壁损伤和水肿,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出现液体外渗的现象。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等抗生素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2.留置针操作不当
如果在留置针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无菌原则或者选择的穿刺部位不合适,则可能导致细菌进入体内并造成局部感染,进而引发炎症反应,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液体外渗。针对留置针引起的感染,需要及时移除受损的留置针,并由专业医护人员重新进行规范操作。
3.输液速度过快
输液速度过快会导致血液回流不畅,使血管内压力增高,当超过毛细血管压时就会发生液体外渗。对于输液速度过快引起的液体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并抬高患处以促进液体回流至血管中。
4.输液量过多
输液量过多会引起血容量增加,导致心脏负荷加重,此时为缓解不适症状会扩张血管,若血管弹性较差则易发生破裂,导致液体外渗。输液量过多引起的液体外渗可通过适当休息来缓解,严重者需就医处理。
5.患者皮肤完整性差
患者的皮肤完整性差可能是因为长期卧床压迫、摩擦等原因导致的皮肤破损,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发生炎症反应,炎症因子会刺激周围组织产生渗出液。对于皮肤完整性差所致的液体外渗,可以使用碘伏消毒后贴敷透明敷料进行保护。
日常生活中,建议定期评估输液装置是否正确安装以及是否存在渗漏现象。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进行相应处理。此外,在进行输液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输液部位是否有红肿、疼痛等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