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热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瓣膜内皮损伤和炎症反应所致。这些微生物在心内膜处繁殖可导致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产生免疫应答,从而出现发热的现象。发热通常出现在心瓣膜附近的心内膜区域,但也可能扩散至全身其他部位。
2.心脏杂音
由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瓣膜受损,当血液流经受损的瓣膜时会形成湍流,进而产生异常的声音,即心脏杂音。心脏杂音通常在病变的心瓣膜位置听到,如二尖瓣或主动脉瓣。
3.血小板减少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此时巨核细胞受到抑制,血小板生成减少,因此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但其主要影响是增加出血风险,尤其是在手术后。
4.脾脏肿大
脾脏肿大可能是由感染性心内膜炎引发的免疫反应所导致的,因为脾脏是人体的免疫器官之一,在遇到病原体入侵时会增大以增强免疫防御能力。脾脏肿大通常发生在疾病的晚期阶段,且多为右叶肿大。
5.关节疼痛
感染性心内膜炎中,随着病原体通过受损的心脏瓣膜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身体各处播散,可能会导致关节受累而发生炎症和疼痛。关节痛常呈游走性,可能涉及多个关节,尤其下肢更为常见。
针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可以进行超声心动图、血培养等检查来确诊。治疗措施包括抗生素治疗,例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建议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预防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