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结核分枝杆菌一般会传染,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还可以通过皮肤伤口、消化道传播、母婴传播、接触传播等方式传播。因此在感染后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尽量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以免引起交叉感染。
1、呼吸道传播
该病菌感染后会侵犯到人体的呼吸道,从而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如果在公共场所吸入了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患者咳嗽、咳痰等分泌物,也可能会导致感染。
2、皮肤伤口
皮肤伤口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后,可能会导致伤口出现红肿、疼痛、流脓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
3、消化道传播
如果饮用了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水或食物,也可能会导致感染。
4、母婴传播
如果孕妇感染了非结核分枝杆菌,可能会通过胎盘直接传染给胎儿,导致胎儿出现结核病。
5、接触传播
如果与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共用生活用品,比如浴巾、牙刷、浴缸等,也可能会导致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如果患者出现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情况,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阿莫西林胶囊、阿奇霉素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从而使疾病得到改善。如果出现了发热的情况,并且体温超过38.5°C,可以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在平时也需要做好防护措施,出门时佩戴好口罩,避免去人多密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