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问医生

动脉血对凝血结果的影响

任正新 全科 主治医师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咨询
动脉血采集可能导致凝血结果不准确,因为其可能受到样本采集部位选择错误、样本采集后处理不当、样本运输不当、样本储存温度不当或样本凝固时间异常的影响。
1.样本采集部位选择错误
如果选择了静脉而非毛细血管作为采样部位,则可能导致红细胞数量增多,影响血液凝固过程。这可能使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凝血时间延长,从而影响凝血结果的准确性。
2.样本采集后处理不当
若未及时处理采集后的样本,会导致其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活化,进而抑制凝血功能。上述情况可能会引起凝血时间延长、D-二聚体水平升高,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大出血的现象。
3.样本运输不当
由于运输过程中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功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凝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现象,严重者可出现自发性出血。
4.样本储存温度不当
若将样本保存于非适宜温度下,如高温或低温环境中,会加速凝血因子降解,影响其活性。这可能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影响凝血结果的准确性。长期处于低温状态还可能导致白细胞破裂,释放出DNA干扰凝血检测。
5.样本凝固时间异常
当凝固时间异常缩短时,可能是由于外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导致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从而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这种情况常见于DIC,此时纤维蛋白大量形成微血栓,进一步加重病情;而凝固时间延长则多见于凝血因子缺乏症,此时凝血功能受损,无法有效止血。
在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前,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增加肌肉损伤导致出血的风险。同时注意观察是否有不适症状,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66
2024-01-28 浏览100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医院 健康问答 健康资讯 医院推荐 适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