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起的炎症和损伤,导致机体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针对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是主要防御机制。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可用于特定类型的病毒感染,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来缓解病情。
2.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由致病性细菌引起,可导致化脓性病变,如扁桃体炎等。机体通过吞噬细胞和产生抗菌蛋白进行防御。抗生素治疗是常规方法,例如阿莫西林可以杀灭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
3.支原体感染
支原体感染是由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感染,可能导致肺炎等严重疾病。支原体不具有细胞壁结构,因此青霉素类抗生素无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是治疗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通过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作用。
4.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机体对某些物质(如花粉)产生的过度免疫应答,可能引发荨麻疹等皮肤症状。IgE介导的肥大细胞活化是关键过程。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可通过竞争性结合H1受体而起到止痒作用。
5.免疫功能低下
免疫功能低下会导致机体对抗感染的能力下降,易发生反复感染,增加患流感的风险。这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原因导致的。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通常需要遵医嘱服用复方氨酚烷胺胶囊、连花清瘟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以评估感染状况,必要时需完善痰液培养或核酸检测以确定致病微生物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