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术操作不当
手术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血管破裂,引起出血,进而导致皮下血肿。因此,在进行任何手术前,医生都会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其他相关风险因素,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2.术后止血不彻底
术后止血不彻底会导致局部毛细血管持续性出血,血液积聚于皮下组织间隙内而形成血肿。为了预防术后皮下血肿的发生,应在术中仔细缝合止血,必要时可使用压迫法止血。
3.患者凝血功能异常
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如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会影响正常的凝血过程,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从而诱发皮下血肿。对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应提前告知医生并完善凝血功能检测,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术后感染
术后感染可能会导致炎症反应加剧,使血管通透性增高,促进血液外渗,形成皮下血肿。针对术后感染引起的皮下血肿,需遵医嘱服用抗生素类药物控制感染,如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胶囊等。
5.术后应用抗凝药物
术后应用抗凝药物可以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降低血液黏稠度,延长凝血时间,影响伤口愈合,导致皮下血肿。为防止此类情况发生,通常建议患者在术后停止使用抗凝药物一段时间,待身体恢复后再重新开始。
术后患者应注意观察伤口是否有红肿、疼痛等症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此外,还应定期复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