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菌感染
由于致病菌侵入尿道黏膜,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导致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胶囊等药物控制病情。
2.尿道异物
若存在尿道结石、留置导尿管等情况,会导致机械性刺激尿道黏膜,诱发炎症反应,出现排尿困难、血尿等症状。针对尿道异物的情况,通常需要通过手术的方式取出异物,例如经尿道镜取石术、膀胱造瘘术等。
3.尿道梗阻
如果存在先天性尿道狭窄、后天继发性尿道狭窄等因素,会引起尿液排出不畅,当尿液积聚时可诱发炎症,伴随尿道灼热感、尿道口红肿等症状。对于尿道梗阻所致的尿道炎,建议采取手术方式解除梗阻,如内切开术、外切开术等。
4.化学刺激
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或服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尿道黏膜受到化学刺激,从而发生炎症反应,表现为尿道瘙痒、尿道口疼痛等症状。减少接触化学物质并调整用药方案是防治此类尿道炎的关键。必要时需停用相关药物,如环磷酰胺片、顺铂注射液等。
5.尿道损伤
尿道损伤可能由骑跨伤、器械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尿道壁完整性受损,易被细菌入侵而发生感染,伴有尿道出血、尿道口肿胀等症状。轻度尿道损伤可通过多喝水促进排尿冲洗尿道,严重者则需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处理,如尿道探条扩张术、尿道吻合术等。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减少尿道炎的发生风险。同时,定期进行泌尿系统健康检查,包括尿常规、尿培养等,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潜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