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问医生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机制

赵英帅 普内科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咨询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机制可能因严重感染、恶性肿瘤、产科意外、外伤、手术引起的组织损伤等引起,治疗需针对具体病因进行。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获得专业评估和治疗。
1.严重感染
当机体遭受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袭时,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以对抗这些入侵者。在这个过程中,炎症因子和凝血因子会被释放进入血液中,导致血液凝固异常。对于严重感染引发的DIC,可以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如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
2.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细胞可产生促凝物质,如癌胚凝集素,刺激凝血系统的活化;同时,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可能导致微血管受损,进一步促进DIC的发生。DIC的治疗需针对原发癌症进行化疗或放疗,例如紫杉醇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3.产科意外
产科意外包括难产、羊水栓塞等情况,在分娩过程中会导致子宫壁受损,使羊水中含有凝血因子的细胞进入母体血液循环,触发DIC凝血途径。处理此类产科意外时,应立即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并监测凝血功能,预防DIC发生。
4.外伤
严重的外伤会造成广泛的组织损伤,引起局部微血管破裂出血,同时也会激活凝血因子,导致全身性的凝血反应。对于外伤引起的DIC,需要及时止血并输液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还需应用抗纤溶药物如氨甲苯酸、对羧基苄胺等。
5.手术引起的组织损伤
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进而导致凝血因子的释放和血小板的聚集,从而诱发DIC。为防止手术后出现DIC,应在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采取适当的止血措施,如使用肾上腺素类药物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DIC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可能显示血小板计数下降、纤维蛋白原减少以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建议定期复查以上指标,以便监测病情变化。此外,DIC患者还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出血风险。
66
2024-04-14 浏览100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医院 健康问答 健康资讯 医院推荐 适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