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输入性发热
输注营养液时,由于体内的免疫系统对异源蛋白产生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异常,引起发热。针对输入性发热,可以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治疗,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2.感染性休克
输营养液过程中,如果存在细菌污染可能导致感染,进一步发展为感染性休克。此时机体处于严重应激状态,需消耗大量能量来对抗感染,从而出现发热现象。感染性休克通常需要紧急处理,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和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治疗,如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3.静脉炎
当输液液体中含有致热物质或者受到细菌污染时,这些致热物质可能会刺激静脉壁,导致局部炎症反应,进而引起发热。对于静脉炎引起的发热,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胶囊、青霉素V钾片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4.代谢性酸中毒
输营养液后,体内电解质平衡失调,乳酸堆积过多,会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该病会引起机体pH值下降,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使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表现为发热。轻度代谢性酸中毒可通过纠正电解质失衡缓解,重度则可能需要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可在医生建议下口服补充电解质制剂,如氯化钠片、碳酸氢钠片等。
5.急性肾损伤
输营养液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尿素和其他废物需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若输液过快或过多可能导致肾脏负担过重,引起急性肾损伤。此时肾脏功能受损,无法有效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废物,导致内源性致热原升高,引起发热。急性肾损伤的治疗需根据其原因制定方案,如停用可疑药物并给予水化治疗。患者还可遵照医生的意见服用、螺内酯等利尿剂以减轻肾脏负担。
此外,患者还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不适症状。在输营养液期间,还应注意观察是否有皮肤瘙痒、肿胀等症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