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问医生

血吸虫病病因

任正新 全科 主治医师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咨询
血吸虫病是由水源污染、接触疫水、不安全的医疗操作、食用未经煮熟的含囊蚴淡水产品或皮肤黏膜破损导致的寄生虫感染,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治疗通常需要使用吡喹酮等抗寄生虫药物,重症或晚期病例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1.水源污染
当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污水直接进入饮用水源时,会导致人体感染血吸虫。可通过安装过滤器、使用消毒剂等方式改善水质。
2.接触疫水
如果长时间在有钉螺分布的地方游泳、戏水等,会导致尾蚴钻入皮肤而发生感染。可采取涂抹防护油膏、穿着防护服等方法来降低感染风险。
3.不安全的医疗操作
若是在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上进行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则可能接触到携带血吸虫卵的体液,从而受到感染。应选择正规医院接受医疗服务,并告知医生自身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患血吸虫病的风险。
4.食用未经煮熟的含囊蚴淡水产品
未充分加热的淡水产品中可能存在囊蚴,食用后可能导致血吸虫幼虫经口进入体内并发育成成虫。建议将食物彻底烹饪至全熟后再食用,以杀灭可能存在的寄生虫。
5.皮肤黏膜破损
血吸虫主要通过皮肤和黏膜传播,当人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时,尾蚴会借助于其六钩蚴穿过完整的皮肤或黏膜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内繁殖生长为成虫引起感染。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吡喹酮片、阿苯达唑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针对血吸虫病,除定期体检外,还应注意保持个人卫生,避免在疫区水域裸泳。对于确诊者,应遵循医嘱完成整个疗程,同时监测肝功能,以免出现肝硬化等并发症。
66
2024-02-20 浏览100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医院 健康问答 健康资讯 医院推荐 适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