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低多考虑是药物因素、上呼吸道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原因导致的,建议患者根据引起的原因对症治疗。
1、药物因素
如果患者长期服用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可能会对造血系统造成损伤,出现中性粒细胞偏低的情况。建议患者及时停止服用药物,并密切关注自身变化,一般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恢复正常。
2、上呼吸道感染
如果身体免疫力比较低,可能会使上呼吸道受到细菌感染,导致体内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可遵医嘱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胶囊等药物进行改善,还要注意多加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使体内出现炎症反应,从而使中性粒细胞降低。患者可遵医嘱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吲哚美辛胶囊等药物进行改善,还要注意防晒,避免紫外线照射。
4、再生障碍性贫血
如果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可能会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减退,从而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出现中性粒细胞低的情况。患者可遵医嘱口服司坦唑醇片、达那唑软胶囊等药物进行改善,还要注意放松心情,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5、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由于白血病细胞分化障碍、增殖失控、凋亡受阻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患者主要表现为异常出血、发热、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伊马替尼、尼洛替尼等药物进行靶向治疗。
如果患者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避免熬夜、酗酒、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等。患者也可以适量进行户外体育运动,如打太极、慢跑等,有助于症状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