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血象检查、骨髓象检查、血小板检查、染色体检查等。
1、临床症状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多种因素而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等症状,还可能会伴随发热、出血等现象。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骨髓象检查等方式进行诊断。
2、血象检查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一般会出现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减少的情况。如果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还可能会出现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降低的情况。
3、骨髓象检查
骨髓象检查是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检查方式,医生可以通过骨髓象检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骨髓增生低下的情况,还可以明确骨髓中是否存在造血细胞减少的情况。
4、血小板检查
血小板检查是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检查方式,医生可以通过血小板检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还可以明确血小板减少的严重程度。
5、染色体检查
染色体检查是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检查方式,医生可以通过染色体检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的情况,有利于排除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
如果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酚磺乙胺片、氨基己酸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止血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司坦唑醇片、达那唑软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患者也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注意保持营养均衡,可以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等,有利于身体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