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承认,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推广应用,临床医生对各种肿瘤的诊疗程序得到规范、完善。然而,在大量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也发现指南所推荐的所谓“标准治疗”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仅改善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年生存期。目前所有的循证医学指南也都推荐这类患者手术后常规进行手术后的辅助化疗。而当我们进一步分析时却发现:有的患者尽管术后接受了辅助化疗仍然会出现复发或转移(接受了化疗也没用);而54%只接受了单纯手术治疗并未接受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也并未出现复发或转移(不行化疗也没有问题);而真正获益人群只占 (这些患者原来是要复发或者转移的,因为化疗而没有出现复发或转移)。而我们却推荐所有的术后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术后辅助化疗。乳腺癌指南指出,“将一大组异质性患者的平均规律用于具体个体的治疗,可能造成危险的误导”。这一现实提示我们,应通过应用预测指标个体化实施辅助化疗,例如通过某些预测指标选出不需要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以避免过度治疗或者选出需要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以避免治疗不足。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基础研究,特别是所谓的“分子病理学”研究。分子病理学融合了组织学、生化学和遗传学,通过个体化肿瘤细胞的免疫组化标志物、染色体标志物、基因标志物,在基因和(或)蛋白水平对肿瘤细胞的受体、生长因子、 抑癌基因、癌基因等变化进行检测,并依据这些指标,精确地判断某一具体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应用分子病理学来区分不同类型的肿瘤,对肿瘤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本文将主要介绍分子病理学在化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