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循环血容量不足,使组织器官的灌注量减少,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心慌、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1、病因
低血容量的病因比较多,常见的有大出血、急性胃肠炎、过敏性休克、外伤出血、烧伤等。其中,大出血是由于外伤、手术等原因导致血管破裂,使血液流失过多,从而引起的低血容量。急性胃肠炎是由于饮食不当,导致胃肠道黏膜受到刺激,使胃肠道内的血液流失过多,从而引起的低血容量。过敏性休克是由于接触到过敏原,导致血管扩张,使血液流失过多,从而引起的低血容量。外伤出血是由于受到外力作用,导致血管破裂,使血液流失过多,从而引起的低血容量。烧伤是由于受到高温物质的灼伤,使体内的血液流失过多,从而引起的低血容量。
2、症状
当患者出现低血容量时,由于血液循环系统受到影响,会导致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出现缺血、缺氧的现象,从而引起头晕、心慌、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如果是大出血引起的低血容量,患者还会出现血压下降、四肢冰凉、心跳加快、神志不清等症状。如果是急性胃肠炎引起的低血容量,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如果是过敏性休克引起的低血容量,患者会出现血压下降、四肢湿冷、心跳加快等症状。
3、治疗
当患者出现低血容量的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如果是大出血引起的低血容量,患者需要及时输血,同时还需要遵医嘱使用酚磺乙胺、维生素K1等止血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急性胃肠炎引起的低血容量,患者需要遵医嘱使用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等进行补液治疗。如果是外伤出血引起的低血容量,患者需要遵医嘱使用血凝酶、氨甲环酸等药物进行止血治疗。如果是烧伤引起的低血容量,患者需要遵医嘱使用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等进行补液治疗。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饮食,适当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比如牛奶、鸡蛋、瘦肉等,可以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也可以增强自身免疫力。如果出现上述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