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菌上行性感染
由于病原菌从尿道口进入尿路,在尿液中繁殖并产生毒素和酶,导致局部黏膜损伤、炎症反应和感染。抗生素治疗是主要手段,如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2.尿道异物
异物刺激会导致尿道黏膜受损,为细菌入侵提供条件,进而引发尿路感染。取出异物前需谨慎处理,以免加重病情。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罗红霉素分散片等药物预防继发感染。
3.尿潴留
尿潴留是指尿液在膀胱内无法正常排出,导致尿液滞留于膀胱内,易滋生细菌,从而诱发尿路感染。患者可通过间歇导尿的方式缓解不适症状,即每隔3~4小时一次将膀胱内的尿液全部排空。
4.膀胱结石
膀胱结石的存在会对膀胱壁造成直接刺激和摩擦,当结石移动时会引起局部黏膜损伤,有利于细菌侵入而发生感染。对于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可不用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即可;若出现疼痛、血尿等症状,则需要及时就医通过手术的方式将结石取出,比如经尿道膀胱镜下碎石术、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术等。
5.输尿管末端结石
输尿管末端结石可能划伤输尿管黏膜,导致尿路感染的发生。对于小于6mm的输尿管末端结石,可考虑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如经皮肾镜取石术、输尿管镜取石术等。
建议患者定期监测体温变化,以早期发现发热等异常表现。同时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量,促进细菌随着尿液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