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输液操作不当引起的空气栓塞
由于输液过程中没有排尽输液器中的空气或者是在液体输入时受到震动而产生气泡,当这些气泡随着血液流动到达心脏和肺部时就会引起栓塞。此时需要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如给予氧气吸入、胸外按压等急救措施。
2.静脉壁损伤导致气体进入血液循环
如果在插针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皮肤进行了过度摩擦或者是使用了不合适的穿刺工具,则可能会导致局部组织受损从而引起气体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中。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遵医嘱使用注射用七叶皂苷钠、甘露醇注射液等药物减轻水肿,同时还要注意休息以促进身体恢复。
3.患者存在肺栓塞风险因素
若患者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史或其他易发生血栓栓塞疾病的病史,则可能导致血液凝固异常,在移动过程中形成微小血栓。这些血栓可能脱落并在循环中游走至肺部,阻塞肺动脉引起急性肺栓塞。对于此类患者,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CT肺动脉造影等相关检查。
4.患者可能存在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情况
如果患者存在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情况,例如严重感染或过敏反应,会导致血液中的蛋白质从毛细血管漏出到组织间隙中,使血液变得浓稠且易于形成血栓。针对此现象可考虑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依诺肝素钠注射液等抗凝药物进行预防。
5.患者可能存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若患者长期卧床不动或存在肥胖症等危险因素,则容易导致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凝结成块,即为静脉血栓。建议这类人群采取被动活动肢体、穿戴弹力袜等方式来改善血液循环。
建议关注是否有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必要时需行胸部X光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评估肺栓塞风险。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有助于降低上述风险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