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有病毒通常是指乙型肝炎病毒,该病毒一般有传染性,可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患者感染后,应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1、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播,也可通过分娩时母亲的血液、体液等接触传播。如果孕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在分娩时,可通过产道引起新生儿感染,导致新生儿患有乙型肝炎。因此,孕妇在妊娠前三个月,应进行病毒量检测,孕妇也应避免在分娩时与新生儿密切接触。
2、血液传播
如果健康人接触了患有乙型肝炎病毒患者的血液,也可导致健康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因此,在输血过程中,应严格检测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的含量,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3、性接触传播
健康人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进行性行为时,如果没有做好防护,也可导致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因此,建议患者在进行性行为时,应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阻断部分传播途径。
此外,还有体液传播等方式。如果患者确诊为乙型肝炎病毒,可遵医嘱使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恩替卡韦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不可过度劳累,以免影响病情恢复。若出现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