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火旺盛的患者可以按摩太冲穴、行间穴、侠溪穴、期门穴等穴位,通过按摩上述穴位的方式能够起到辅助降肝火的作用。
1.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足背部,在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该穴位具有平抑肝阳、调畅气机的功效,对于治疗头晕目眩、两胁胀痛等症状有一定的作用。
2.行间穴:行间穴位于脚趾背侧,在第二趾与第三趾之间的间隙中。该穴位具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的功效,对于缓解头痛目赤、口苦咽干等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3.侠溪穴:侠溪穴位于脚外踝后方,跟骨结节前缘凹陷中。该穴位具有舒筋散寒、调理脏腑的功能,对于改善肝脏功能失调引起的不适症状有一定的效果。
4.期门穴:期门穴位于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的位置。该穴位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对于缓解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症状有一定的作用。
5.肝俞穴:肝俞穴位于脊柱区,在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的位置。该穴位具有平肝息风、清利湿热的功效,对于缓解胁肋疼痛、腹胀便秘等症状有一定的作用。
1.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足背部,在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该穴位具有平抑肝阳、调畅气机的功效,对于治疗头晕目眩、两胁胀痛等症状有一定的作用。
2.行间穴:行间穴位于脚趾背侧,在第二趾与第三趾之间的间隙中。该穴位具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的功效,对于缓解头痛目赤、口苦咽干等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3.侠溪穴:侠溪穴位于脚外踝后方,跟骨结节前缘凹陷中。该穴位具有舒筋散寒、调理脏腑的功能,对于改善肝脏功能失调引起的不适症状有一定的效果。
4.期门穴:期门穴位于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的位置。该穴位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对于缓解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症状有一定的作用。
5.肝俞穴:肝俞穴位于脊柱区,在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的位置。该穴位具有平肝息风、清利湿热的功效,对于缓解胁肋疼痛、腹胀便秘等症状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