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粘连又叫肠套叠 定义:肠管的一部分或连同其附近的肠系膜套如邻近的肠管。发病年龄:2岁以下,尤其4~10个月的婴儿,多发生在营养状好的肥胖婴儿,临床上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肠套叠的发病原因不明了,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由于肠管蠕动失去规律性,环状肌持续性局部痉挛所致。诱发因素:肠炎、腹泻、高热、饮食改变导致肠功能紊乱。 ◆继发性:继发于肠管,如肠腔内的某种器质性病变或先天畸形、肠息肉、肿瘤、过敏性紫癜、美克尔憩室内翻及阑尾残端翻入。 理及分型 ◆回结型:回肠套入结肠。 ◆结肠型:结肠套入结肠,包括结结型及盲结型。 ◆小肠型:小肠套入小肠,包括空空型、空回型及回回型。 ◆复套型:单纯的肠套叠再套入另一段肠管,多见于回回结型。 ◆多发型:在同一个肠管上有两个以上套叠。 并发症:一旦发生肠套,如不及时复位,既可使肠管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套入部肠管出现充血、水肿、发紫并发生坏死。 ◆静脉瘀血性坏死:肠管套入后牵动肠系膜向前继续前进,引起静脉血回流障碍,套入部呈瘀血性状态,水肿、渗出、出血、肠管暗紫。 ◆动脉缺血性坏死:鞘部因套入部水肿压迫肠壁,本身痉挛压迫末梢的小动脉,形成动脉缺血严重而形成坏死,条纹状或斑点状坏死,肠壁变薄呈灰白色。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1)阵发性哭闹或腹痛:每10~30分钟发作一次,间歇期面色苍白,处于疲劳状态,每次哭闹持续3~5分钟(由鞘部收缩,肠痉挛引起)。 (2)呕吐:初始为反射性,由肠系膜被牵拉,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肠痉挛引起;后随梗阻加重,可为胆汁、粪汁。 (3)腹部包块:腊肠样包块(右上腹肝下多见),右髂窝触诊有空虚感。 (4)便血:多在发病后8~12小时出现,为果酱样血便,为肠黏膜渗血与肠腔内黏液混合所形成。 ◆全身表现:随病情的发展而加重,精神萎靡,面色发白,如超过48小时即可发生脱水、酸中毒,继之出现体温高热、腹胀及昏迷休克。 治疗 ◆非手术治疗:空气灌肠:压力 8~12Kpa,空气灌肠前遵医嘱肌肉注射鲁米那钠、阿托品。 适应症:病程不超过48小时,全身情况良好者。 禁忌症 1) 发病超过48小时。 2) 腹胀明显,全身中毒症状重,有神萎、嗜睡、高热、脱水、休克表现者。 3) X线可见小肠严重积气,张力性液平面。 4) 灌肠时肠套叠阴影不移动,套头大伴有弹簧征者。 复位指征 1) 套头影消失,小肠爆破样充气,拔出气囊肛管后,有大量的气体、大便排出。 2)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3) 口服活性炭,6~8小时见大便中有活性碳排出。 ◆手术治疗: 适用于晚期肠套叠(病程超过48小时)、空气灌肠复位失败者。 手术方式:手法复位、肠切除肠吻合术、肠外置。去医院就诊 先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