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问医生

幼儿蛋白质过敏是怎么回事儿

张建波 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
牡丹江市妇幼保健院 三级甲等
咨询
幼儿蛋白质过敏可能是食物蛋白不耐受、遗传性乳糜微粒缺乏症、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超敏反应、胃肠道功能紊乱、感染后肠黏膜损伤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食物蛋白不耐受
食物蛋白不耐受是由于机体对某种食物蛋白产生非IgE介导的免疫应答,导致消化系统无法正常分解和吸收这些蛋白质。例如,牛奶中的β-乳球蛋白可引起部分人出现腹泻、皮疹等症状。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进行诊断,并建议患者避免食用含牛奶蛋白的食物。
2.遗传性乳糜微粒缺乏症
遗传性乳糜微粒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体内缺乏乳糜微粒脂酶,无法将乳糜微粒中的脂肪水解为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从而引起脂肪吸收障碍。此病典型表现为高脂血症、腹泻、体重减轻等,可通过血液生化检测确诊。对于这类患者,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减少摄入富含脂肪的食物。
3.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超敏反应
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超敏反应是由特定食物蛋白激发机体产生IgE抗体,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时,会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其他炎症介质,引起过敏症状。以花生为例,吃花生引起的IgE介导的超敏反应可能导致荨麻疹、呼吸困难等。此类患者的诊断通常需依赖食物挑战试验和特异性IgE检测。
4.胃肠道功能紊乱
胃肠道功能紊乱是指胃肠道运动协调失调,可能由精神因素、环境改变、食物不耐受等原因诱发,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进而出现过敏现象。如面筋敏感性肠综合征,患者可能会经历腹胀、腹泻等症状。治疗常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以及使用益生菌制剂来改善消化功能。
5.感染后肠黏膜损伤
感染后肠黏膜损伤指由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肠道炎症反应,此时肠道通透性增加,未完全消化的大分子异体蛋白进入血液循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导致过敏反应发生。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后可能导致呕吐、腹泻,严重者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主要通过粪便培养和核酸检测进行诊断,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进行调理。
建议关注患儿日常饮食中是否含有已知致敏原,并定期进行食物日记记录。必要时,可以咨询营养师制定安全且营养均衡的饮食计划。
66
2024-02-24 浏览100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医院 健康问答 健康资讯 医院推荐 适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