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通常不能治好,但在经过规范治疗后,可以使病情得到控制,有利于心力衰竭的症状得到改善,同时还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病概率。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泵功能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细胞代谢,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发病原因包括原发性心肌疾病、心脏负荷过重、心脏舒张受限等,而心力衰竭一旦出现,通常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闷、乏力、液体潴留、肺淤血等不适症状。
但心力衰竭也有可能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疾病所导致,此时在经过规范治疗后,心脏的损伤虽然不能够完全恢复,但也可以使心力衰竭的症状得到改善,同时还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病概率。
如果患者被诊断为心力衰竭,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卡托普利片、马来酸依那普利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比较严重,还需要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心脏移植、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等手术方式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