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栓形成
高凝血症时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小板活化和聚集能力增强,从而易于形成血栓。血栓通常在血管壁内形成,可以发生在全身各处,如冠状动脉、颈动脉等。
2.静脉炎
高凝状态会导致血液流动减慢,易发生微循环障碍,进而诱发炎症反应。静脉炎主要累及浅表静脉,如四肢的外周静脉,患者可感受到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
3.深静脉血栓
高凝状态使得血液容易凝固,当血液在深静脉中凝结时会形成血栓。深静脉血栓通常发生在下肢,但也可能影响其他部位,如盆腔或腹部。
4.肺栓塞
高凝状态可能导致血栓脱落并进入血液循环,随着血液流经肺部而阻塞肺动脉。肺栓塞会引起急性胸痛、呼吸困难以及咳出含有血块的痰液。
5.脑血管栓塞
高凝状态使血液更容易凝固,当血栓移动到大脑中的血管时,可能会引发脑血管栓塞。脑血管栓塞可能导致头痛、意识丧失、偏瘫等症状。
针对高凝血症,建议进行血液凝固功能检测、D-二聚体水平检测等。治疗措施包括抗凝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肝素钠注射液、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等。患者平时应避免长时间静坐或站立,以减少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同时,注意均衡饮食,避免高脂肪食物,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