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的针灸治疗可以考虑耳后大骨穴、听宫、下关、颊车、地仓等穴位的刺激。若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应尽快就医。
1.耳后大骨穴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使用30号1寸毫针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法。此穴位位于耳后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此处腧穴为足少阳胆经穴位,刺激该穴可通经活络、祛风止痛,对于缓解面神经炎引起的疼痛有一定作用。
2.听宫
患者采取正坐位姿势,医生会用拇指指甲掐压穴位5-7次,或者用毫针点刺穴位并挤压出血数滴。因为听宫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之一,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所以能辅助治疗因外感邪毒侵袭面部而引发的面神经麻痹。
3.下关
患者头部微前屈,医生将消毒后的毫针快速刺入穴位内,然后捻转进针至得气,再行提插手法直至出现酸胀感为止。该穴位属足阳明胃经,在临床上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斜、齿痛、颊肿等病症,因此能够有效改善上述提及的症状。
4.颊车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使用45度角进针法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施以捻转提插法。此穴位属足阳明胃经,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其具有疏风解表、清热散结的功效,故适用于缓解由外感风寒所致的面瘫。
5.地仓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使用45度角进针法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施以捻转提插法。此穴位属足阳明胃经,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其具有疏风解表、清热散结的功效,故适用于缓解由外感风寒所致的面瘫。
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应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以减少风险。同时,建议配合营养神经类药物如维生素B族片、甲钴胺片等,以及物理疗法如超短波治疗,以促进恢复。
1.耳后大骨穴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使用30号1寸毫针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法。此穴位位于耳后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此处腧穴为足少阳胆经穴位,刺激该穴可通经活络、祛风止痛,对于缓解面神经炎引起的疼痛有一定作用。
2.听宫
患者采取正坐位姿势,医生会用拇指指甲掐压穴位5-7次,或者用毫针点刺穴位并挤压出血数滴。因为听宫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之一,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所以能辅助治疗因外感邪毒侵袭面部而引发的面神经麻痹。
3.下关
患者头部微前屈,医生将消毒后的毫针快速刺入穴位内,然后捻转进针至得气,再行提插手法直至出现酸胀感为止。该穴位属足阳明胃经,在临床上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斜、齿痛、颊肿等病症,因此能够有效改善上述提及的症状。
4.颊车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使用45度角进针法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施以捻转提插法。此穴位属足阳明胃经,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其具有疏风解表、清热散结的功效,故适用于缓解由外感风寒所致的面瘫。
5.地仓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使用45度角进针法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施以捻转提插法。此穴位属足阳明胃经,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其具有疏风解表、清热散结的功效,故适用于缓解由外感风寒所致的面瘫。
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应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以减少风险。同时,建议配合营养神经类药物如维生素B族片、甲钴胺片等,以及物理疗法如超短波治疗,以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