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骨折后长出的骨痂一般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需要进行特殊的保护,避免出现骨折部位的二次损伤。
骨折通常是指骨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或者连续性中断,可能是由于受到外伤所引起的,也有可能是骨质疏松所导致的,另外也不排除是长期劳损所引起的。通常在骨折后会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在经过治疗后,骨折部位会形成血肿,然后逐渐形成骨痂,一般会在骨折后的4-6周开始形成,在骨痂的形成期间,骨折部位的骨质会逐渐的生长,而且骨痂的密度也会逐渐的增加,逐渐的使骨折部位的骨质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但在骨痂形成期间,也要避免过度的活动,以免导致骨折部位的二次损伤,使病情加重。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吃一些含钙量高的食物,比如牛奶、鸡蛋、排骨等,有助于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另外,还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影响到骨折部位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