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问医生

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原因

郑荣立 血液科 主治医师
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咨询
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是由感染、药物副作用、抗凝治疗等引起的。
1.感染
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可能由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肝炎、艾滋病等引起,这些疾病会损害肝脏或血液系统,导致凝血因子减少。针对感染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应积极治疗原发感染。例如,在肝炎患者中,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可以抑制病毒复制,从而改善凝血功能。
2.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进而影响凝血功能。对于因药物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或更换其他非抗凝药物。例如,在服用华法林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确保其在目标范围内。
3.抗凝治疗
一些患者可能因为正在接受抗凝治疗而出现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这可能是由于过度的抗凝作用导致的。对于因抗凝治疗引起的获得性出血倾向,应立即停止相关药物并进行适当的止血措施。例如,在口服华法林后出现严重出血时,可给予维生素K来逆转其作用。
建议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以监测患者的血液状况,并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以减少出血风险。
66
2022-05-25 浏览100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医院 健康问答 健康资讯 医院推荐 适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