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胆红素代谢异常
由于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功能暂时不足,造成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升高,超过肝脏处理能力时就会出现黄疸。轻至中度的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可自行消退;重度则需要光疗。
2.母乳喂养引起的新生儿黄疸
母乳中含有较多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这种物质可以将胆红素转化为未结合胆红素,从而增加其在肠道中的重吸收,导致血液中的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未结合胆红素是脂溶性的,在体内不能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只能经过肝脏进行转化,而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无法有效地将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因此会出现黄疸现象。对于母乳喂养引起的新生儿黄疸,可以通过暂停母乳48~72小时来缓解。
3.新生儿溶血病
当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循环后,母体免疫系统将其识别为外来抗原并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并与胎儿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导致红细胞破坏。由于新生儿的红细胞寿命较短,容易被破坏,因此会导致胆红素产量增多,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进而引起黄疸。如果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通常需要光疗以降低胆红素水平。
4.感染性疾患
感染性疾患如细菌性脑膜炎或其他严重感染可能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间接胆红素生成增多,超过了肝脏的代谢能力,此时未结合胆红素也会相应地增高,超过肝脏的摄取和结合能力,就会发生黄疸。针对感染性疾患所致的黄疸,应积极寻找并消除感染源,同时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新生儿黄疸家长应注意观察宝宝皮肤、巩膜及其他黏膜黄染的程度和变化速度,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建议进行血清胆红素水平测定、血常规以及尿液分析等检查,以评估病情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