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问医生

新生儿血小板低的原因及危害

李红冬 综合内科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咨询
新生儿血小板低可能是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巨球蛋白血症、新生儿溶血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病因导致的,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就医,以便进行适当的实验室检查和确诊。
1.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
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或功能异常。针对该病因的治疗可能包括骨髓移植、免疫调节药物等。
2.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由造血干细胞发育缺陷引起,无法正常产生血小板。治疗可能涉及使用刺激造血的药物如雄激素和环孢素A。
3.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血液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可导致巨球蛋白血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此时会出现单克隆IgM增生,进而抑制血小板的功能。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化疗,常用药物有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等。
4.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红细胞破坏过多,继发性血小板减少。通常需要换血疗法来去除致敏红细胞,同时监测并预防并发症。
5.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细菌产生的毒素可能会干扰血小板的功能,使其易于被破坏。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新生儿家长应关注孩子是否有出血倾向,如轻微碰撞后出现瘀斑或瘀点,以早期发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必要时,建议进行血常规检查以及凝血功能检测,以评估新生儿的出血风险。
66
2024-02-12 浏览100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医院 健康问答 健康资讯 医院推荐 适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