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区别主要在于发病机制、发病年龄、出血表现、凝血因子活性、实验室检查等方面。
1、发病机制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出血性疾病,由于体内凝血因子VIII基因或凝血因子IX基因缺陷导致凝血因子缺乏,从而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免疫、遗传、原发免疫性等原因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从而出现血小板减少,进而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内脏出血等症状。
2、发病年龄
血友病多发于男性,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于女性。
3、出血表现
血友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自发性出血,且出血症状较重,表现为皮肤、牙龈、鼻腔等部位出血,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出血。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严重者还可出现内脏出血,如咯血、呕血、黑便等。
4、凝血因子活性
血友病患者的凝血因子活性一般比较低,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凝血因子活性一般比较高。
5、实验室检查
血友病患者的凝血因子活性一般低于正常值,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凝血因子活性一般是正常的。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等方式明确诊断。对于血友病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输注凝血因子进行治疗。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醋酸、等糖皮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通过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