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异常是指血小板数量异常,一般是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等指标出现异常。血小板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血小板异常包括血小板数量异常和形态异常。
1、血小板数量异常
血小板数量异常包括血小板数量增多和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数量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等,也可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血小板数量减少常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2、血小板平均体积
血小板平均体积是指血小板的大小,是判断血小板是否减少的重要指标。如果血小板平均体积增大,多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等。如果血小板平均体积减小,多见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脾功能亢进等。
3、血小板分布宽度
血小板分布宽度是反映血液中血小板体积大小的离散度,用所测得的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血小板分布宽度增大,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功能亢进等。血小板分布宽度减小,表明血小板均一性高,见于正常的骨髓象。
如果患者出现血小板异常的情况,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进行对症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同时注意保持营养的均衡,避免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利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有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如果患者不适症状加重或是出现其他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