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射部位感染
由于局部皮肤消毒不彻底导致细菌入侵,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从而出现疼痛、红肿等症状。可使用抗生素药膏进行局部涂抹,如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
2.皮下血肿
主要是因为患者在扎针时局部按压时间不够或者力度不足,导致血液外渗至皮下组织内而形成血肿。血肿压迫周围组织会引起疼痛感。对于较小的血肿可通过冷敷缓解;较大者则需热敷促进淤血吸收。
3.肌肉损伤
如果患者本身存在肌纤维化的情况,在扎针的过程中可能会加重肌肉损伤的程度,进而诱发疼痛的症状发生。可以遵医嘱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来止痛,比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
4.神经损伤
若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过程中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周围神经受到刺激或损伤,引发刺痛感。针对神经损伤,通常需要营养神经类药物进行干预,如甲钴胺片、维生素B12片等。
5.静脉炎
当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液体外渗或者是药物浓度较高时,会对血管壁造成一定的刺激性,从而诱发炎症的发生。此时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进而引发疼痛的现象。患者可以通过抬高患处肢体的方式促进血液回流,也可以适当按摩以改善不适症状。
建议密切观察针眼部位的变化情况,以免延误病情。同时还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伤口干燥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