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足三里穴、艾灸阴陵泉穴、艾灸血海穴、艾灸太溪穴、艾灸涌泉穴等穴位可以辅助治疗脚气。若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尽快就医以获得适当的治疗。
1.艾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开一横指处,在腓骨头下约一横指凹陷处,用点燃的艾条悬灸上述穴位5-10分钟。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之一,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湿邪内盛有较好的调理作用,从而缓解脚气的症状。
2.艾灸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位于膝盖下方,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取穴时伸腿屈膝成90度,腘窝内侧最突出的位置就是委中穴,而膝盖骨往下压,会有一个凹陷的地方,即为曲泉穴,顺着骨边直下一点定为阴陵泉穴,使用艾条对准穴位施以温和灸。此穴属足太阴脾经,能够起到祛湿利水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因脾虚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进而辅助减轻脚气的症状。
3.艾灸血海穴
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患者可采用仰卧位,充分暴露腿部后,用手找到膝盖骨内侧边缘,在其上方大约4横指宽处触摸到一个凸起的部位,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然后将点燃的艾条置于距离皮肤2~3厘米处施以熏烤即可。血海穴为足太阴脾经腧穴,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性善受纳,犹如大海之能容百川,故名“血海”,刺之可补益精血,因此适当艾灸此穴有利于缓解脚气的症状。
4.艾灸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踝后方,当跟腱的内侧缘凹陷处,取穴时,可采取正坐或仰卧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取穴,用拇指按揉或者艾灸此穴5-10分钟。太溪穴属于足少阴肾经,肾主水液代谢,所以刺激太溪穴可促进体内水液代谢,使湿邪从小便排出体外,从而达到辅助治疗脚气的效果。
5.艾灸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人体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趾蹼缘与足舟状骨连线与地面接触点凹陷处,艾灸时患者可取舒适姿势,头部放松,闭目静息,由专业人士操作,将点燃的艾条悬置于穴位上方约3cm左右的高度,以感到温热不灼痛为宜,每次艾灸15~30分钟左右。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足底部,为井穴,五行属水,主治昏厥、休克、中暑、霍乱、小儿惊风、高血压、神经衰弱、失眠、咯血、头顶痛、咽喉肿痛、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遗精、消渴及各种皮肤病等,因此艾灸此穴也可用于缓解脚气的症状。
针对脚气的治疗,除上述艾灸疗法外,还可考虑使用抗真菌药膏如特比萘芬乳膏、酮康唑软膏等局部涂抹。建议患者平时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患处干燥清洁,避免共用鞋袜、毛巾等生活用品,以防交叉感染。
1.艾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开一横指处,在腓骨头下约一横指凹陷处,用点燃的艾条悬灸上述穴位5-10分钟。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之一,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湿邪内盛有较好的调理作用,从而缓解脚气的症状。
2.艾灸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位于膝盖下方,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取穴时伸腿屈膝成90度,腘窝内侧最突出的位置就是委中穴,而膝盖骨往下压,会有一个凹陷的地方,即为曲泉穴,顺着骨边直下一点定为阴陵泉穴,使用艾条对准穴位施以温和灸。此穴属足太阴脾经,能够起到祛湿利水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因脾虚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进而辅助减轻脚气的症状。
3.艾灸血海穴
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患者可采用仰卧位,充分暴露腿部后,用手找到膝盖骨内侧边缘,在其上方大约4横指宽处触摸到一个凸起的部位,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然后将点燃的艾条置于距离皮肤2~3厘米处施以熏烤即可。血海穴为足太阴脾经腧穴,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性善受纳,犹如大海之能容百川,故名“血海”,刺之可补益精血,因此适当艾灸此穴有利于缓解脚气的症状。
4.艾灸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踝后方,当跟腱的内侧缘凹陷处,取穴时,可采取正坐或仰卧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取穴,用拇指按揉或者艾灸此穴5-10分钟。太溪穴属于足少阴肾经,肾主水液代谢,所以刺激太溪穴可促进体内水液代谢,使湿邪从小便排出体外,从而达到辅助治疗脚气的效果。
5.艾灸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人体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趾蹼缘与足舟状骨连线与地面接触点凹陷处,艾灸时患者可取舒适姿势,头部放松,闭目静息,由专业人士操作,将点燃的艾条悬置于穴位上方约3cm左右的高度,以感到温热不灼痛为宜,每次艾灸15~30分钟左右。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足底部,为井穴,五行属水,主治昏厥、休克、中暑、霍乱、小儿惊风、高血压、神经衰弱、失眠、咯血、头顶痛、咽喉肿痛、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遗精、消渴及各种皮肤病等,因此艾灸此穴也可用于缓解脚气的症状。
针对脚气的治疗,除上述艾灸疗法外,还可考虑使用抗真菌药膏如特比萘芬乳膏、酮康唑软膏等局部涂抹。建议患者平时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患处干燥清洁,避免共用鞋袜、毛巾等生活用品,以防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