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乙肝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进入人体后,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并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导致肝脏受损。这些损伤包括炎症、坏死和纤维化。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酯可用于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从而控制病情的发展。
2.接触受污染物品
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受污染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感染。预防措施包括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纹身器械等,以及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医源性传播
由医疗操作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所造成的交叉感染。医疗机构应加强医疗器械消毒管理,同时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以提高防范意识。
4.性传播
主要通过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使用安全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
5.垂直传播
指母亲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时,在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给婴儿。可通过新生儿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血清丙种球蛋白来阻断传播。
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建议进行肝功能测试、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和腹部超声波检查。患者应避免饮酒,因为酒精可加重肝脏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