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高热患儿可以采取退热贴、物理降温、温水浴、补液治疗、药物降温等方法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应立即就医。
1.退热贴
家长可将退热贴放置于孩子的前额、太阳穴以及颈部两侧的大血管处,起到辅助降低体温的作用。退热贴中含有水分及部分化学物质,在体表遇热后会汽化,从而带走身体多余的热量,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
2.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包括用湿毛巾擦拭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或者使用冰袋敷在头部,通常需要反复操作数次。这些部位的大血管通常比较丰富,通过刺激可以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散热,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
3.温水浴
家长可用32-34℃左右的温水为孩子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即可。温水浴能够促使机体散热,改善不适症状,但需注意避免着凉。
4.补液治疗
补液治疗可通过口服补盐液或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来实现,具体剂量取决于脱水程度。高热时,由于代谢加快和水分丢失,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和脱水,补充液体有助于维持体内水平衡。
5.药物降温
药物降温可在医师指导下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非处方药缓解发热症状。这类药物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解热镇痛作用,适用于轻至中度发热。
在监测患儿病情的同时,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度穿衣或覆盖过多被褥,以免影响散热。
1.退热贴
家长可将退热贴放置于孩子的前额、太阳穴以及颈部两侧的大血管处,起到辅助降低体温的作用。退热贴中含有水分及部分化学物质,在体表遇热后会汽化,从而带走身体多余的热量,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
2.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包括用湿毛巾擦拭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或者使用冰袋敷在头部,通常需要反复操作数次。这些部位的大血管通常比较丰富,通过刺激可以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散热,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
3.温水浴
家长可用32-34℃左右的温水为孩子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即可。温水浴能够促使机体散热,改善不适症状,但需注意避免着凉。
4.补液治疗
补液治疗可通过口服补盐液或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来实现,具体剂量取决于脱水程度。高热时,由于代谢加快和水分丢失,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和脱水,补充液体有助于维持体内水平衡。
5.药物降温
药物降温可在医师指导下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非处方药缓解发热症状。这类药物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解热镇痛作用,适用于轻至中度发热。
在监测患儿病情的同时,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度穿衣或覆盖过多被褥,以免影响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