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菌感染
由于病原菌侵入泌尿系统繁殖而引起的炎症反应,导致尿频、尿急和尿痛等症状。抗生素是主要治疗方法,如头孢地尼、左氧氟沙星等。
2.尿道结石
尿道内存在结石时,会对尿道黏膜造成刺激和损伤,引起排尿困难、尿道灼热感等症状。对于较小的结石可遵医嘱使用扩张尿道药物促进排出,如盐酸坦索罗辛、特拉唑嗪等。若结石较大则需手术取出。
3.尿道狭窄
尿道受到外伤或炎症后出现瘢痕组织形成,导致尿道腔狭窄,影响尿液排出,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流变细等症状。可通过尿道扩张术进行治疗,医生会在局部麻醉下使用探针或球囊对狭窄部位进行扩张。
4.神经源性膀胱
由神经系统病变导致控制排尿功能异常,使患者无法正常排空膀胱,从而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需要通过盆底肌肉训练来改善症状,建议每天做提肛运动,每次收缩肛门3秒以上放松15-20次,每日2-8组。
5.激素水平变化
雌激素减少会导致尿道上皮细胞萎缩和阴道pH值改变,易受细菌入侵,进而诱发尿道炎的发生。补充雌激素可以预防尿道炎的发生,常用药物有戊酸雌二醇片、结合雌激素片等。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减少尿道炎的发生风险。同时,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以及针对特定病因的相关检查,如尿培养、B超等,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