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上说的寒凝血瘀,可能是外感寒邪、饮食寒凉、久病体虚、气滞血瘀、寒凝肝脉等原因引起的。
1、外感寒邪
寒邪是导致寒凝血瘀的原因之一,如果患者不注意自身保暖,导致身体受到寒邪侵袭,就可能会引起寒凝血瘀。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附子理中丸、桂附地黄丸等药物进行调理,同时还可以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比如羊肉、牛肉等,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2、饮食寒凉
如果患者平时不注意饮食,经常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可能会导致体内的寒气过盛,从而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可以多吃温热的食物,比如红糖、大枣、桂圆等,同时还可以遵医嘱服用温中散寒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附子理中丸、温经汤等。
3、久病体虚
如果患者存在久病体虚的情况,可能会导致身体的各个器官受到损伤,也会影响到体内的血液循环,从而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可以多吃补气血的食物进行改善,比如阿胶、枸杞等,也可以遵医嘱服用补中益气丸、人参养荣丸等药物进行治疗。
4、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是指气机郁滞日久而致血行瘀阻的病机,可能与情志不畅、跌仆闪挫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胸胁胀痛、急躁易怒等症状,还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血府逐瘀丸、柴胡舒肝丸等药物进行治疗。
5、寒凝肝脉
寒凝肝脉是指寒气凝结于肝脉,导致肝脉气血流通不畅的病理变化,可能与长期处于寒冷的环境中、经常吃生冷寒凉的食物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手足不温、四肢冰凉等症状,还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逍遥丸、柴胡疏肝散等药物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在平时可进行适当的运动,例如慢跑、打羽毛球、跳绳等。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