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乙型肝炎病毒

邬喆斌 副主任医师 三甲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感染科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其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当该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利用宿主细胞的酶系统进行复制,同时破坏肝脏细胞,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右上腹不适等症状。长期慢性感染可能导致肝脏纤维化甚至肝硬化,严重时可发展为肝癌。
为了诊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通常需要进行血清学检测,如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的测定。此外,肝功能测试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或CT扫描也是必要的。针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药物治疗,例如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等。对于慢性感染者,可能还需要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α。
建议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特别是剃须刀、牙刷等,以减少传播风险。

2024-08-26 09:06 举报
肝硬化 就诊必看
就诊科室: 肝病
是否医保:
治疗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 —— 8000元
就诊准备: 建议,就诊前一天晚8点起禁食,就诊当天选择8:00~9:00时段空腹就诊。
并发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问答
医院推荐
适用药品
相关医院 健康问答 健康资讯
武汉京都结石泌尿外科医院 成都不孕不育医院 昆明皮肤科医院 天津性病医院 长沙妇产科医院 青岛天道中医医院 贵阳眼科医院 武汉阿波罗医院 健康科普 石家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