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经常发热38°C左右,可能是生理因素导致的,也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肺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原因引起的,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的方式进行缓解。
1、生理因素
如果患者穿的衣服过多或者是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身体产热增加,从而出现经常发热的症状。如果没有其他不良症状,通常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可以通过适当减少衣物,或者是适当休息进行缓解。
2、上呼吸道感染
可能是由于过度劳累、受凉、淋雨等原因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使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体内,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流鼻涕等症状。若体温未超过38.5°C,可使用温热的毛巾擦拭手心、脚心、腋窝等处,进行物理降温。若体温超过38.5°C,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3、肺炎
肺炎是指发生在肺泡、远端气道和肺间质的感染性炎症,可能是由于过度劳累、长期吸烟等原因导致肺部发生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从而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若体温未超过38.5°C,可使用毛巾包裹冰袋,对额头、腹股沟等处进行冷敷,以促进体温降低。若体温超过38.5°C,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4、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多是由呼吸道传播导致。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在体内大量生长繁殖,会导致患者出现发热、盗汗、消瘦等症状。若患者发热体温在38°C左右,可遵医嘱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若患者发热体温超过38.5°C,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指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引起的,可能是碘元素摄入过多或者垂体病变等原因导致的,由于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患者出现发热、心悸、出汗等症状。若体温未超过38.5°C,可使用温热的毛巾擦拭手心、脚心、腋窝等处,进行物理降温。若体温超过38.5°C,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阿莫西林胶囊、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如果患者发热症状持续,且有加重趋势,建议及时就医,在查明病因后进行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