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47%一般不正常,属于偏低的情况,可能是由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但也可能是由于伤寒、系统性红斑狼疮、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病理性因素引起的。
1、生理性因素
一般在剧烈运动或者劳动后,会导致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使中性粒细胞出现升高的情况,而中性粒细胞的正常百分比通常在50%-70%,47%明显低于正常值,所以是不正常的。一般在休息一段时间后,中性粒细胞会逐渐恢复正常。
2、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检查时可能会出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乳酸菌素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益生菌制剂进行治疗,调节肠道菌群,改善不适症状。
3、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一般会引起患者出现发热、乏力、疲倦、体重下降等症状,还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甲氨蝶呤、吗替麦考酚酯等药物进行治疗。
4、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临床上一般会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同时还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情况。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司坦唑醇、达那唑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输血的方式进行治疗。
5、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上述检查结果,同时还可能会伴有发热、出血等症状。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伊马替尼、尼洛替尼等药物进行靶向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化疗、放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饮食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