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问医生

什么是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吴鹏波 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咨询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结肠黏膜。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通常认为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当机体对食物不耐受或者肠道菌群失衡时,可能会引发自身免疫反应,使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聚集于结肠黏膜,释放各种炎症介质,如白介素-8和前列腺素E2等,这些物质会进一步破坏结肠黏膜屏障,引起组织坏死和溃疡形成。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以及体重下降。患者可能经历持续性的腹部不适感,尤其是在进食后加剧。此外,还可能出现发热、疲劳等症状。
诊断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通常需要进行内窥镜检查,以观察结肠黏膜的变化。医生还会建议进行粪便常规检查、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例如CT扫描或MRI,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确定病变范围。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常用的药物有氨基水杨酸类制剂、糖皮质激素和生物制剂,如美沙拉秦、和英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等。同时,患者应遵循低纤维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并定期监测病情变化。
对于患有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个体,建议定期接受医疗随访,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监控疾病的进展。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食用可能诱发症状的食物,如辛辣食品、乳制品和含有大量添加剂的加工食品。
66
2024-09-02 浏览100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医院 健康问答 健康资讯 医院推荐 适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