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中医的病名,而伤寒论大阳经的中风,与伤寒在病因病机,证候表现,治疗原则,预后等方面均有不同。
1、病因病机
伤寒论中的大阳,为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后正中线上,第4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此穴有升清降浊的作用,故有"调节中气,调理气机,促进大肠传导功能"之说。是治疗高血压,胃病,便秘,痔,咳嗽,咽喉肿痛,发热,黄疸,癫狂,痫,精神分裂症,疟疾,以及神志昏迷等病症的常用穴位。
2、证候表现
伤寒论的大阳病证为太阳经证,即病邪在表,尚未入里,或已入里但尚未发散者。患者临床表现可见恶寒,发热,头痛,项背强急,脉浮或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胸背烦热,干咳无痰,甚则鼻衄、齿衄、皮下出血,或出现发斑、发疹等症状。
3、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为主。
4、预后
伤寒论的大阳病证预后一般良好,但易于传变,变证较多,常见者有气营两燔,表里俱热,变证之后,少数患者可因变证而死亡,但经及时救治,一般预后尚可。而伤寒表证在正确治疗的情况下一般2-3日即可出院,预后良好。
5、注意事项
大阳在经过太阳经的治疗后,还应增强体内的阳气,可食用羊肉、韭菜、泥鳅等食物,同时可进行适当的运动,以助药力的传导。但忌食生冷、辛辣、油腻等性质不烈的食品和调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