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胶质瘤一般是良性还是恶性?』小脑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脑膜瘤而居第二位。通常情况下,小脑胶质瘤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种类型,其中低级别的大多为良性,高级别的则多数属于恶性。
一、低级别
1.星形细胞瘤:根据组织学变化的不同又分为4种不同的病理类型,包括WHO Ⅰ级的星形细胞瘤(海绵状星形细胞瘤)、WHO Ⅱ级的星形细胞瘤(少枝星形细胞瘤)、WHO Ⅲ级的星形细胞瘤(毛玻璃样变性星形细胞瘤)以及WHO Ⅳ级的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对于这四种类型的星形细胞瘤来说,都属于低级别的胶质瘤,预后相对较好,手术切除效果也比较好,但也有一定的恶变率。
2.少突胶质细胞瘤:是一种中等恶性的胶质瘤,约占成人颅内肿瘤的5%-8%,主要见于成年人,发病年龄高峰在30-60岁之间,男女之比约为2:1,可发生于小脑各处,常见部位为半球中部及蚓部,病程较长,常以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主要表现。
二、高级别
1.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属于高级别胶质瘤的一种,在儿童较为多见,发病年龄平均在37岁左右,发病时患者会出现剧烈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并且会伴随视力下降、肢体无力等情况出现。
2.髓母细胞瘤:起源于小脑蚓部颗粒细胞或室管膜细胞的恶性肿瘤,占儿童颅内肿瘤的10%左右,成人罕见,好发于小脑蚓部,呈结节性生长,表面光滑或凹凸不平,质地坚硬,切面灰白色,可见出血坏死区,镜下肿瘤由大小不等的圆形单个或多房囊腔组成,壁上衬覆一层立方至柱状的瘤细胞,其间有丰富的黏液,有时形成实心区域,核分裂象较多。
建议发现自身不适症状后及时去医院就诊,遵医嘱完善相关检查,如头部CT、磁共振成像等,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而导致疾病加重。此外,由于该类疾病的复发概率较高,所以需要定期复查,以便了解机体恢复情况。
一、低级别
1.星形细胞瘤:根据组织学变化的不同又分为4种不同的病理类型,包括WHO Ⅰ级的星形细胞瘤(海绵状星形细胞瘤)、WHO Ⅱ级的星形细胞瘤(少枝星形细胞瘤)、WHO Ⅲ级的星形细胞瘤(毛玻璃样变性星形细胞瘤)以及WHO Ⅳ级的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对于这四种类型的星形细胞瘤来说,都属于低级别的胶质瘤,预后相对较好,手术切除效果也比较好,但也有一定的恶变率。
2.少突胶质细胞瘤:是一种中等恶性的胶质瘤,约占成人颅内肿瘤的5%-8%,主要见于成年人,发病年龄高峰在30-60岁之间,男女之比约为2:1,可发生于小脑各处,常见部位为半球中部及蚓部,病程较长,常以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主要表现。
二、高级别
1.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属于高级别胶质瘤的一种,在儿童较为多见,发病年龄平均在37岁左右,发病时患者会出现剧烈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并且会伴随视力下降、肢体无力等情况出现。
2.髓母细胞瘤:起源于小脑蚓部颗粒细胞或室管膜细胞的恶性肿瘤,占儿童颅内肿瘤的10%左右,成人罕见,好发于小脑蚓部,呈结节性生长,表面光滑或凹凸不平,质地坚硬,切面灰白色,可见出血坏死区,镜下肿瘤由大小不等的圆形单个或多房囊腔组成,壁上衬覆一层立方至柱状的瘤细胞,其间有丰富的黏液,有时形成实心区域,核分裂象较多。
建议发现自身不适症状后及时去医院就诊,遵医嘱完善相关检查,如头部CT、磁共振成像等,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而导致疾病加重。此外,由于该类疾病的复发概率较高,所以需要定期复查,以便了解机体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