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主要是由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的代谢所致,属于一种生理现象,通常不会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不必过多干预。但家长需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复查,以确保孩子的健康状况。
如果患儿存在溶血病、感染等并发症,则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导致胆红素排泄延迟,此时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新生儿溶血病可遵医嘱使用人免疫球蛋白进行抗免疫治疗;感染则要积极控制感染源,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头孢曲松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满月后仍然存在母乳性黄疸的患儿,应密切监测其临床表现,并注意观察是否伴有食欲减退或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必要时,可通过光疗或暂停喂养一定时间来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