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常用的克数是不确定的,这与药物的治疗作用、病人的病情以及药物的质地、组成等因素有关。
1、治疗作用
中药的克数与药物的治疗作用有关。例如,补益药的克数与治疗作用有关,如人参、黄芪、当归等药物的克数为2、5、10、15、20g;而解表药、清热药的克数与治疗作用有关,如薄荷、牛蒡子、桑叶等药物的克数为1、2、5、10、15g。
2、病情
病情是影响药物克数的重要因素。例如,同一种疾病,风寒感冒的症状表现为鼻塞、流鼻涕、咳嗽、咳痰等,如果症状严重,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畏寒、全身疼痛等症状,这时中药的克数就会比较高。同一种疾病,如果症状较轻,患者可能只会出现咳嗽、咳痰、鼻塞、流鼻涕等症状,这时中药的克数就会比较低。
3、药物的组成
药物的组成是影响克数的重要因素。例如,补益药的克数与药物的组成有关,如阿胶、熟地黄、黄精、枸杞子、杜仲等药物的克数为2、5、10、15、20g;而解表药、清热药的克数与药物的组成有关,如薄荷、牛蒡子、桑叶、板蓝根等药物的克数为1、2、5、10、15、20g;而辛开苦降类的药物,如栀子、大黄、黄连、黄柏、黄芩、柴胡、升麻等药物的克数为1、2、5、10、15、20g。所以,同一种疾病,不同的药物,克数是不确定的。
4、质地
中药的质地是指药物的含水量,含水量越高,则中药的克数越高。例如,龙骨、牡蛎、珍珠母等质地较为坚硬,则克数较高;而含水量较高的五谷、果实、介壳类药材则克数较低。
5、组成
中药的组成是影响克数的重要因素,同一种药物,因其主要成分的不同,其克数也各不相同。常用的中药如人参、黄芪等,其主要成分都是人参,一般的中药丸、散、膏等主要是根据药物的组成进行克数的配比,一般是先煎后下,另煎后下是需要根据药物的特性进行的。
综上所述,中药的克数是不确定的,这与药物的治疗作用、病人的病情以及药物的质地、组成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