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内出现回声囊性回声包块时,可能是附件区的输卵管积水、卵巢巧克力囊肿或者畸胎瘤、宫腔内膜息肉、子宫肌瘤等疾病导致。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明确具体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1.输卵管积水:由于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可引起伞端闭锁,进而形成囊性回声包块,通过抗炎对症治疗后,如果积液吸收不完全,可在B超检查下表现为盆腔内有回声囊性包块的现象。对于少量的积水可以继续观察,如果是大量积水,则需要手术将患侧输卵管切除。
2.卵巢巧克力囊肿或者畸胎瘤:属于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肿瘤病变,当囊性变比较小时,也会在B超检查下显示为盆腔内的回声囊性包块。对于直径<5cm的囊肿,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定期复查即可。但如果囊肿持续存在并逐渐增大,则需考虑行腹腔镜微创手术,以清除病灶。
3.宫腔内膜息肉: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也可因雌激素水平过高而引起内膜过度生长,从而形成单个或多发性的内膜息肉,甚至造成盆腔内回声囊性包块的表现。此时可以在宫腔镜下行息肉摘除术,术后遵医嘱使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等药物预防感染。
4.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较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由增生的子宫平滑组织组成,若肌壁间肌瘤较大时,也可能发生蒂扭转而导致坏死,从而在B超检查下提示盆腔内有囊性回声包块的情况。对于无不适症状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应密切随访;若短期内迅速增大或伴有明显不适等症状,则应及时就医,必要时可通过开腹或经腹腔镜等方式进行肌瘤剔除术。
5.其他情况:如盆腔炎性疾病、输卵管脓肿、肠管粘连包裹以及肠道恶性占位性病变等,均可导致上述现象。其中输卵管脓肿主要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所致,常伴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应用抗生素类药物,如注射用青霉素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严重者则可能需要切开引流。此外,还见于肝脏囊肿等情况,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胚胎期肝内胆管和淋巴管发育障碍有关,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部隐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若囊肿较小且无不适症状,则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诊即可,若囊肿体积较大,则可能需采取外科手术切除部分肝脏。
因此,当出现盆腔内回声囊性回声包块时,不必过于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完善相关检查,以便及早确定原因并接受相应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