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骨刺可以通过艾灸足三里穴、艾灸血海穴、艾灸承山穴、艾灸昆仑穴、艾灸申脉穴等穴位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艾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在腓骨头下约5寸的位置,患者平卧位时取穴较为准确,用无烟艾条悬灸上述穴位,每次40分钟,每日一次。足三里穴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之一,具有健脾益气、扶正培元的功效,对于缓解因气血不足引起的足跟痛有一定的作用。
2.艾灸血海穴
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患者可采用仰卧位取穴,使用无烟艾条悬灸上述穴位,每次40分钟,每日一次。血海穴为足太阴经腧穴,本穴物质为脾经体内经水外溢之处,故名血海,因此艾灸此穴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从而减轻足跟疼痛的症状。
3.艾灸承山穴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当比目鱼肌腱与腓肠肌之间凹陷处,嘱咐患者采取坐位或者站位,然后对准穴位施以温和灸,时间控制在5-10分钟。承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而足太阳经循行经过人体的跟部,所以承山穴主治足跟疾患,通过艾灸的方式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进而改善不适症状。
4.艾灸昆仑穴
昆仑穴位于足部外踝后下方凹陷处,找到位置后将点燃的艾条置于距离皮肤2~3厘米的高度,使局部温热感但不感到灼痛即可,每次艾灸15分钟左右。艾灸此处能引火下行,有助于祛除下焦寒湿之邪气,辅助治疗由寒湿侵袭所致的足跟痛。
5.艾灸申脉穴
申脉穴位于外踝直下方与跟骨结节之间的凹陷处,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暴露足底部,用拇指指甲掐按穴位,持续数秒后松开,反复操作5~6次。申脉穴属于膀胱经,膀胱经循行于足跟部,刺激该穴位能够疏通经络,缓解足跟部肌肉紧张及痉挛状态,从而减轻足跟痛。
除此之外,还可以遵医嘱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药物来止痛。若发现足跟异常肿胀或疼痛加剧,应尽快就医以便获得适当的诊断和治疗。
1.艾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在腓骨头下约5寸的位置,患者平卧位时取穴较为准确,用无烟艾条悬灸上述穴位,每次40分钟,每日一次。足三里穴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之一,具有健脾益气、扶正培元的功效,对于缓解因气血不足引起的足跟痛有一定的作用。
2.艾灸血海穴
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患者可采用仰卧位取穴,使用无烟艾条悬灸上述穴位,每次40分钟,每日一次。血海穴为足太阴经腧穴,本穴物质为脾经体内经水外溢之处,故名血海,因此艾灸此穴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从而减轻足跟疼痛的症状。
3.艾灸承山穴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当比目鱼肌腱与腓肠肌之间凹陷处,嘱咐患者采取坐位或者站位,然后对准穴位施以温和灸,时间控制在5-10分钟。承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而足太阳经循行经过人体的跟部,所以承山穴主治足跟疾患,通过艾灸的方式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进而改善不适症状。
4.艾灸昆仑穴
昆仑穴位于足部外踝后下方凹陷处,找到位置后将点燃的艾条置于距离皮肤2~3厘米的高度,使局部温热感但不感到灼痛即可,每次艾灸15分钟左右。艾灸此处能引火下行,有助于祛除下焦寒湿之邪气,辅助治疗由寒湿侵袭所致的足跟痛。
5.艾灸申脉穴
申脉穴位于外踝直下方与跟骨结节之间的凹陷处,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暴露足底部,用拇指指甲掐按穴位,持续数秒后松开,反复操作5~6次。申脉穴属于膀胱经,膀胱经循行于足跟部,刺激该穴位能够疏通经络,缓解足跟部肌肉紧张及痉挛状态,从而减轻足跟痛。
除此之外,还可以遵医嘱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药物来止痛。若发现足跟异常肿胀或疼痛加剧,应尽快就医以便获得适当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