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水肿可采取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血海穴、曲池穴、合谷穴等穴位针灸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足三里穴
选择穴位后用指切法探查找出酸、麻、胀感,然后将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并给予温和刺激。此穴位是胃经要道,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对于因脾胃虚弱引起的下肢水肿有良好效果。
2.三阴交穴
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腿部,医生使用消毒后的毫针,在穴位处垂直进针,直刺0.5-1寸深。本穴具有滋补肝肾、健脾益气的作用,主治腹胀、腹泻、便秘、月经不调、遗精、阳痿等病症,因此可缓解下肢水肿的症状。
3.血海穴
首先患者采取仰卧位,放松肌肉,医生会使用酒精对血海穴部位进行消毒处理,然后使用毫针快速刺入穴位内,留针30分钟左右。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大腿内侧,屈膝时腘横纹内侧端上2寸,股内肌腱的内侧缘凹陷处,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等妇科病证以及腰膝酸软、下肢痿痹等症,所以能够辅助治疗上述不适症状。
4.曲池穴
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肘部,医生使用消毒后的毫针,在穴位处垂直进针,直刺0.5-1寸深。本穴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具有祛风解表、清热泻火的功效,主治肩臂挛痛、肘臂麻木、瘾疹瘙痒、高血压等病症,因此可缓解下肢水肿的现象。
5.合谷穴
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前臂,医生使用消毒后的毫针,在穴位处垂直进针,直刺0.5-1寸深。本穴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具有祛风解表、通经活络的功效,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齿龈肿痛、咽喉肿痛、腹痛、便秘等病症,因此可缓解下肢水肿的症状。
在接受针灸治疗下肢水肿时,应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操作,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此外,患者还可适当抬高患侧肢体,促进血液回流,有利于减轻水肿症状。
1.足三里穴
选择穴位后用指切法探查找出酸、麻、胀感,然后将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并给予温和刺激。此穴位是胃经要道,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对于因脾胃虚弱引起的下肢水肿有良好效果。
2.三阴交穴
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腿部,医生使用消毒后的毫针,在穴位处垂直进针,直刺0.5-1寸深。本穴具有滋补肝肾、健脾益气的作用,主治腹胀、腹泻、便秘、月经不调、遗精、阳痿等病症,因此可缓解下肢水肿的症状。
3.血海穴
首先患者采取仰卧位,放松肌肉,医生会使用酒精对血海穴部位进行消毒处理,然后使用毫针快速刺入穴位内,留针30分钟左右。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大腿内侧,屈膝时腘横纹内侧端上2寸,股内肌腱的内侧缘凹陷处,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等妇科病证以及腰膝酸软、下肢痿痹等症,所以能够辅助治疗上述不适症状。
4.曲池穴
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肘部,医生使用消毒后的毫针,在穴位处垂直进针,直刺0.5-1寸深。本穴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具有祛风解表、清热泻火的功效,主治肩臂挛痛、肘臂麻木、瘾疹瘙痒、高血压等病症,因此可缓解下肢水肿的现象。
5.合谷穴
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前臂,医生使用消毒后的毫针,在穴位处垂直进针,直刺0.5-1寸深。本穴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具有祛风解表、通经活络的功效,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齿龈肿痛、咽喉肿痛、腹痛、便秘等病症,因此可缓解下肢水肿的症状。
在接受针灸治疗下肢水肿时,应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操作,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此外,患者还可适当抬高患侧肢体,促进血液回流,有利于减轻水肿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