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问医生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并发症

李常月 普外科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咨询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可能包括穿刺部位出血、血管痉挛、支架移位或内膜撕裂、血栓形成以及动脉瘤形成,这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1.穿刺部位出血
由于病变累及下肢动脉,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出现狭窄或者堵塞。此时为了建立通路,在介入手术中需要从下肢远端进行穿刺,以减少心脏负担和风险。穿刺点位于足背或腘窝处,即下肢远端位置。
2.血管痉挛
当患者存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情况时,会导致下肢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此时进行介入治疗可能会刺激局部组织,诱发血管壁收缩,进而引发痉挛。痉挛通常发生在受损或狭窄的动脉区域,可导致突发性肢体疼痛、苍白、麻木等症状。
3.支架移位或内膜撕裂
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动脉粥样斑块,此时进行介入治疗可能导致斑块脱落,从而引起支架移位或内膜撕裂。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放置支架过程中,涉及的部位包括受损动脉及其周围区域。
4.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是由于血液在某些条件下凝固而形成的固体块状物,这可能是由于手术操作引起的微小血管损伤导致血液凝固因子暴露于受损血管壁上所致。血栓通常在受损或狭窄的动脉内部形成,但有时也可能出现在穿刺点附近。
5.动脉瘤形成
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薄弱或损伤造成的局部异常扩张,对于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在介入治疗后,由于血管壁受到创伤,可能导致局部压力增加,促进动脉瘤的形成。动脉瘤通常发生在受损或狭窄的动脉附近,但也有可能出现在远离原发疾病的部位。
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并发症,建议进行超声心动图、CTA等影像学检查来评估血管状况。治疗措施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以及必要时的再次介入手术。患者应避免吸烟,控制血糖水平,定期监测并遵循医嘱调整生活方式,以预防并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
66
2024-02-02 浏览100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医院 健康问答 健康资讯 医院推荐 适用药品